PET/CT 是 PET 與 CT 系統(tǒng)完美融為一體的核醫(yī)學設備,由 PET 提供病灶詳盡的功能與代謝等分子信息,而 CT 提供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,一次顯像可獲得全身各方位的斷層圖像。相比于獨立的 PET 和 CT,PET/CT 可以顯著提高診斷的靈敏度、準確性,特異性及定位精確等特點,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體狀況,達到早期發(fā)現病灶和診斷疾病的目的,臨床上主要應用于腫瘤、腦和心臟等領域重大疾病的早期發(fā)現和診斷。
2018 年發(fā)布的全球癌癥年報大數據,全球預計有 1810 萬癌癥新發(fā)病例和 960 萬癌癥死亡病例。在我國每 65 個人當中就有 1 名癌癥患者,居死亡原因之首。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統(tǒng)計,目前各種治療方法對腫瘤的治愈率和生存率都不太能讓人滿意,主因是診斷太遲、分期不準確、治療不徹底。由于 PET/CT 能夠觀察體內細胞代謝的改變,故可以在結構形態(tài)改變之前明確腫瘤原發(fā)灶的性質(良惡性腫瘤的鑒別,腫瘤的分期、分級),有否全身轉移病灶存在(全身情況的評估),療效如何(在放療后數天,甚至數小時就可以觀察到腫瘤的治療效果,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,對治療不徹底的病灶進行根治)等。除此之外,PET/CT在腦癲癇病灶手術前定位、腫瘤治療后放射性壞死與復發(fā)的鑒別、腦腫瘤惡性程度分級以及神經疾病等方面具有獨特優(yōu)勢。
▲2018年男女10大常見癌癥的病例和死亡分布情況
但PET/CT掃描帶來的輻射往往使人“談虎色變”。一次PET/CT全身檢查攝入的輻射量大約為7.5mSv。這是什么概念呢?人在自然界中,每年大約會受到2.4mSv的天然輻射,因此PET/CT檢查的劑量不可忽視。針對 PET/CT 掃描中 CT 和注射的PET放射性藥物帶來的射線和射線的輻射劑量問題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、國際放射委員會以及國際醫(yī)學物理組織制訂了醫(yī)療照射質量保證和劑量控制標準,并極力主張 射線照射應當遵循實踐正當性、防護最優(yōu)化的 ALARA(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)原則,期望以最小的射線和射線輻射劑量獲得最佳的診斷影像,同時進一步降低 PET/CT 的檢查費用和減少掃描時間。
然而,減少注射的放射性示蹤劑會放大泊松噪聲,從而影響PET的圖像質量、病變檢測性和定量準確性。在低劑量成像中,許多關鍵信息將被淹沒在增加的噪聲水平下,通過重新設計/優(yōu)化低劑量掃描的重建算法,以達到噪聲水平和信號收斂之間的最佳權衡。為了解決上述挑戰(zhàn),人們提出了很多算法和技術,主要可以分為傳統(tǒng)算法和深度學習算法。其中,傳統(tǒng)算法主要包括重建后處理/過濾算法、解剖學指導算法、迭代重建過程中的統(tǒng)計建模,以及MRI指導下的噪聲去除和部分容積效應校正等。雖然這些方法試圖將噪聲和定量誤差降到最低,但仍存在空間分辨率損失和過度平滑的問題。
深度學習算法在解決復雜的逆向問題方面具有公認的能力,例如從投影中進行圖像重建。使用深度學習技術對CT、PET和SPECT進行圖像重建的過程有著大致相同的方法,目前主要有四種策略:第一種方法為圖像-to-圖像的學習過程,即在圖像空間中進行圖像到圖像的轉換,訓練一個網絡模型將重建后的圖像通過去噪、超分辨率建模等方式提高圖像質量。第二種方法為正弦圖-to-正弦圖的學習過程,即在投影域中訓練深度學習模型,提高正弦圖的圖像質量,以避免對重建算法的敏感性和依賴性。第三種方法為正弦圖-to-圖像的學習過程,即通過網絡模型學習投影域和圖像域之間的非線性映射關系,完全去除傳統(tǒng)的重建算法,一步產生圖像。第四種方法可稱為混合域學習,通過將重建算法與深度學習的融合,同時在投影域和圖像域來進行網絡模型的訓練,實現圖像重建問題的最優(yōu)解。
如何在降低輻射的同時,進一步提升醫(yī)學影像的質量,是患者和醫(yī)生共同關心的問題,這也正是明峰醫(yī)療著力攻克的技術難題。明峰醫(yī)療從2018年開始在新型低劑量PET成像算法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。在明峰研發(fā)團隊的努力下,先后迭代了三代產品,實現了快速、高清的低劑量PET成像。我們希望能帶來低成本、短時長、高質量的PET影像,致力于幫助更廣大的患者群體,讓醫(yī)院和第三方影像中心可以更加迅速地完成PET掃描,服務更多的患者。
▲明峰醫(yī)療全數字化高超端PET/CT ScintCare PET/CT 750T
當前工業(yè)界一般使用的是圖像域低劑量PET成像算法,即在PET/CT設備輸出圖像之后,通過圖像后處理提升圖像質量。由于低劑量PET圖像中存在的較大的噪聲,這些噪聲掩蓋了PET圖像中的諸多細微結構,這種技術路線通常會導致圖像偽影,定量誤差以及細微結構丟失等問題。傳統(tǒng)PET成像在重建的過程中已經損失了很多信息,后期僅對圖像的處理是極難恢復丟失的信息的,最終圖像質量也很難提升。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圖像質量問題,明峰醫(yī)療和之江實驗室創(chuàng)新地研發(fā)了基于PET原始數據和重建圖像的深度學習算法(第四類混合域學習)。該算法將AI深度嵌入到PET圖像重建過程中,利用深度學習來挖掘原始數據中的信息。通過結合PET重建的物理模型,將處理對象直接推進至影像設備內部的原始數據,并輔助重建算法來提高重建圖像質量,大大減少了有效信息的丟失,從而獲取更清晰的PET圖像和更強的小病灶檢測能力。
在明峰醫(yī)療和之江實驗室的共同努力下,這套自主研發(fā)的算法能夠直接賦能影像設備,形成軟硬件一體化系統(tǒng)。臨床評估顯示,明峰醫(yī)療研發(fā)的超低劑量PET重建技術,能夠在減少身體掃描50%輻射劑量、頭部掃描70%輻射劑量的情況下,實現信噪比、分辨率、定量精度的多目標優(yōu)化。
超低劑量PET成像展示
病例信息:
▲左:50%低劑量圖像,右:新型AI重建圖像
上圖中,新型AI重建圖像的噪聲水平大大低于傳統(tǒng)低劑量重建結果(約為原來的50%),圖像信噪比顯著提升。
▲左:30%劑量重建圖像 中:新型AI重建圖像 右:全劑量圖像
上圖中,30%劑量下重建圖像噪聲水平非常高,圖中部分細微結構丟失(右圖中,如紅色箭頭所示,全劑量圖像下顯現的結構在低劑量圖像中缺失),新型AI重建算法不僅在噪聲上優(yōu)于低劑量圖像,另外由于充分利用原始數據,成功恢復出丟失的結構,展現出巨大的優(yōu)勢。